用韬晦造句
“韬晦”的解释
韬晦[tāo huì] 韬晦 韬晦是一个汉语词汇,拼音是tāo huì,释义借指才能行迹隐藏不露等。语出《梁书·张充传》:“顷日路长,愁霖韬晦,凉暑未平,想无亏摄。”
用“韬晦”造句
1、中国是左右互搏、韬光养晦“韬晦待时”、在家里生闷气瞎折腾、言行不一、欲做还休,混一天是一天!
2、可见其韬晦隐逸,托身为诗人,永矢以茅屋菜羹而告终。
3、莉儿,你需要哪些就韬晦待时已拿吧!
4、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韬晦之计涂脂抹粉文过饰非。
5、他如此韬晦深藏,真是忧危之极,而居然说在此中悟出“至乐”。
6、至此,国事决与太皇太后,而帝专自韬晦,以酒色自娱,是岁,上始微行,北至池阳,西至黄山。
7、你这样一个狂生,在本王面前还要玩什么韬晦之道吗?
8、以韬晦之计(??),低调而猥琐地爬上栈道。
9、不料此时东方一韬晦枭雄骤然雄起,如秋风扫落叶,拿下中极。
10、定是信王的韬晦之计,想不到信王早有东山之志,咱们倒小瞧他了。
11、不过一直在养光韬晦罢了,从不显露山水,但是没有人能够敢争一争。
12、又是什么人指点他行这韬晦之计呢?
13、护采取欲擒先纵,欲取先与的韬晦策略,八年后方击杀叔护,政由己出。
14、建安5年,刘备学圃于许田,以为韬晦之计,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刘备共论天下英雄。
15、政治斗争是很复杂的事情,来不得卤莽,来不得急躁,要有韬晦之计。该忍耐时则忍耐,该强硬时便强硬,该妥协时也妥协。忍耐时可以长时间缄默不语,反击时要攻势凌厉,不给对手一点喘息的机会。
16、河上公注:“白,以喻昭昭;黑,以喻默默。人虽自知昭昭明白,当復守之以默默,如闇昧无所见,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。”后以“知白守黑”谓韬晦自处。
17、曹炜咂了咂舌,没想到这程太守竟然知道这么多,看来他也是个韬晦待时的人才。
18、李意期乞食于人寰,阴长生受辱于都市,侯道华寓迹于佣保,皇甫獭示疾于丘林,声子佯狂,壶公韬晦,皆卑躬损志,乃翥景冲真也。
19、不少人怀疑诗中情致故作姿态,诗人未是忘机客,身在洹上,心系清庭,寄情山水是假,韬晦待时是真。
20、看似不羁的主人公其实身负先辈留下的重担;貌似淡薄怕事的外表深深韬晦着高手的锋芒;随着情节的发展,主人公的秘密也慢慢在迷离的事件中沉淀。
21、并邀同左将军刘备,共预密盟,备因谊关宗室,不能不允,但因操势方强,应从缓图,不可欲速,一面恐操生疑,就寓宅后园种菜,韬晦待时。
22、谈无欲指挥四琴武宫宫主传达叶小钗的下落,制造叶小钗的危机,自是意在沛公,目的是引出深自韬晦的照世明灯。
23、后来他的兄长被皇帝所杀,自己也处于极度危险之中,但刘秀以韬晦之计躲过了一劫。
24、顺治皇帝成了摆设不说,还不得不有意纵情于嬉戏游乐,以为韬晦之计,避免受到多尔衮的猜忌。